首页 / 

我国中医学界首个“双心医学”研究分会将成立

发表时间:2022-09-20 14:59
分享到:
  9月18日,由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举办的中医双心医学学术研究座谈会在京举行。中医“双心学说”创立者、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副院长赵海滨教授在会上透露,我国中医学领域首个“双心医学”二级学术研究分会将于近期成立。
  据了解,“双心医学”又称心理心脏病学或精神心脏病学,是研究心血管疾病和与其相关的心理疾病的新兴学科,由心血管科和精神科综合交叉构筑而成。事实上,中医心神文化理念在我们的日常生活用语中随处可以遇到,比如心驰神往、心满意足、心神不宁、心烦意乱等,这种存在于人们口头上的寻常表达,充分说明我国传统中医文化中心脏与心理在汉语言体系中的相互关系。
  基于中医理论体系下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学术理念,赵海滨带领其研究团队,经过长期临床实践探讨后,在我国首次提出中医“双心学说”,并逐渐形成中医“双心医学”理论框架。经过多年的积累及探索,2022年,赵海滨教授团队受邀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心脑同源”专题发表文章《双心疾病之冠心病伴焦虑抑郁“瘀热虚滞”病机探析》,系统阐释了中医“双心学说”的内涵。此外,在中医“双心医学”理论指导下,临床上将“血脉之疾”和“神明之病”视为一体,并作为心脏疾患的两个方面,根据其共同的病理因素进行辨证论治。赵海滨教授将此学术理念称之为“双心同治”。
  同时,在中医“双心学说”指导下,秉持“双心同治”理念,赵海滨团队将冠心病(胸痹)和焦虑抑郁(郁病)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展开研究,并在临床上依据其发病规律及证候特征开展“双心同治”的深度探讨。在此过程中,赵海滨教授运用中医的“祛瘀法”治疗“血脉之心”,“调神法”治疗“神明之心”,继而达到了“形神合一、双心同治”的临床医疗效果。
  座谈会上,赵海滨研究团队向与会人员详细介绍了该团队近年在中医“双心医学”领域开展的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研究,其中获得国家自然基金支持的“从‘低动力状态’探讨双心方调控S100A9/NLRP3炎症小体介导线粒体能量代谢障碍改善心肌梗死后抑郁的效用机制”在研课题,是首次着眼于心肌梗死之后人体抑郁情绪、疲乏虚弱、无精打采、兴趣下降、注意力下降、语速和反应慢、运动能力下降等“低动力状态”下,以“双心方”改善心肌梗死后抑郁的基础研究。
  鉴于中医“双心学说”近年来得到医学界越来越多认可和支持,北京及全国各地有关中医双心医学的临床研究方兴未艾,但我国目前尚未成立专于中医“双心医学”研究的医药卫生类二级学术社团组织,为更好促进中医双心医学的健康发展,为广大心血管疾病和精神疾病防治领域的医务工作者提供一个交流、合作、融合、发展的学术平台,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等单位大力支持下,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拟在近期组建双心医学研究分会。目前,分会成立的各项准备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左宗鑫)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