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下午,在2020中关村论坛发布会上,中关村管委会党组副书记、主任翟立新发布了《关于推动中关村首创产品市场应用的若干措施》(以下称《若干措施》),《若干措施》旨在促进中关村国际、国内首创技术产品研发和产业化,推动首创产品市场应用,提升首创产品国内外市场竞争力。
一、《若干措施》编制背景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涌现,首创技术产品的创新发展引领着产业的技术革新和进步,其发展水平对产业链整体竞争力具有决定性作用,是产业升级的关键所在。
首创产品“首次进入市场”是打开市场大门、实现产业化推广的关键环节。中关村作为新兴技术的策源地,依托密集的科技资源和突出的人才、资本、政策优势,目前形成了一大批技术水平在国际或国内领先的首创产品,但首创产品“首次进入市场难”的问题长期存在,主要原因大致概况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缺应用机会,首次应用难。应用单位往往更倾向于采购较为成熟、具有市场业绩的产品。首创产品研发完成后,由于缺少相应的认证检测及应用业绩,很难在市场上迈出“第一步”,实现首次应用。二是供需信息不对称。供需双方缺少及时有效的信息交流沟通渠道,新产品更新迭代快,但重大项目、重点工程等采购项目的立项审批周期长,应用单位对首创产品了解相对滞后,供需双方应用对接不畅通。三是市场竞争力不强。首创产品本身研发周期长、投入大,相应产品成本也较高,在产品市场推广议价、谈判过程中缺乏竞争力。同时“融资难融资贵”、“拓展国际市场成本高”等问题也影响了首创产品企业的发展。另外,在知识产权保护、标准制定方面也需要进一步加强。
这些因素严重制约了首创产品的市场应用,亟需在首创产品推广应用的市场化初期制定支持政策,推动中关村首创产品实现首次突破应用,打通首创产品进入市场的“最后一公里”。
二、主要特点及内容
本措施主要具有以下三方面特点:一是对首创产品进行了界定。研发主体为中关村中小企业。市场应用方面为近两年内研发完成并满足进入市场要求,尚未取得市场业绩。技术水平方面国际、国内首创。产品类型包括创新产品和面向特定应用场景形成的系统解决方案。二是对首次进入市场进行了界定。对中关村首创产品首次进入市场给予补贴支持。三是首创产品进入市场全链条支持。按照首创产品的特点,基于对首创产品进入市场各环节的分析,构建了从检测评定、标准制定推广,到首次进入市场、保险补偿、供需对接、国际推广、金融支持等新产品推广应用全链条支持体系。
《若干措施》主要包括以下七个方面内容:
一是建立健全中关村首创产品检测评定体系。制定首创产品评定办法,发布首创产品目录,依托中关村各类创新平台、开放实验室等资源,对首创产品进行检测评定。
二是加强中关村首创产品相关标准制定推广。推动首创产品相关标准制定,加快形成团体标准、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强化相关标准推广实施。
三是支持中关村首创产品首次进入市场。按不超过首次进入市场合同金额30%比例给予首创产品研制单位资金支持,国际首创产品补贴上限200万元,国内首创产品补贴上限100万元。
四是建立中关村首创产品保险补偿机制。对首创产品研发单位给予保险费补贴支持,按照所投保险费80%的比例给予补贴,每年每家企业支持资金不超过100万元。
五是开展首创产品应用推广。围绕我市重点建设工程和政府投资项目的重点领域,依托中关村新技术新产品展示推介与供需对接平台、云上展厅等线上平台,以及供需对接、展览展示、论坛活动、新产品首发、区域合作等线下活动,推动首创产品拓展市场。
六是推动首创产品企业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支持首创产品企业在京或境外举办国际会议、参加境外重要展览,对符合支持条件项目给予资金支持,推动首创产品拓展国际市场。
七是首创产品融资支持。支持首创产品企业通过融资担保、融资租赁等方式创新发展。按照实际贷款利息的40%给予首创产品企业贴息支持,每家企业单一信贷产品年度融资的利息补贴不超过50万元。
三、下一步推动落实考虑
中关村管委会将围绕以下三方面推动中关村首创产品的市场应用:
一是加快政策落地。出台政策实施细则,明确各项政策的支持条件、申报评审程序,按照规定组织申报,让符合条件的首创产品企业尽快享受政策。
二是加大协同推进。加强与政府采购单位、市属国有企业等单位对接,推动首创产品企业与相关单位在技术研发、试验验证、应用场景建设、市场推广等方面开展对接合作。
三是完善服务体系。以推动首创产品市场应用为核心,构建首创产品的检验检测、试验试用、首次应用、产业化推广全链条体系,着力打通制约首创产品市场应用瓶颈,推动更多国际、国内首创的技术产品实现市场应用。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