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记者 孟凡君
当前,我国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形势总体平稳,但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应急管理工作面临严峻挑战。6月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重大决策部署 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有关情况。应急管理部部长王祥喜表示,面对风险挑战,应急管理部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认真履好职、尽好责,主动识变应变求变,着力补短板、堵漏洞、除隐患,落实落细各项防范应对措施,不断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
我国应急管理工作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复杂
应急管理部是2018年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组建的部门,承担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及时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重要职责,担负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使命,管理国家消防救援局、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和中国地震局。王祥喜介绍,自组建以来,应急管理部在提升应急救援能力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是突出建强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救援装备大大提升,列装了无人机、大型排水泵、救援机器人等应急装备。二是统筹各种救援力量的建设和协调。依托有关企业特别是很多国有企业、央企,建设了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102支,覆盖矿山、危化品、隧道施工等高危行业。三是建立健全应急救援指挥机制。重点加强基层指挥体系和指挥能力建设,提升基层应急指挥研判能力和现场指挥能力。四是着力提高打大仗打硬仗的能力。按照复杂场景进行从难训练演练、从快强化力量前置、从严强化应急准备。
事实上,我国应急管理工作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从安全生产方面来看,挑战主要来源于存量风险和增量风险交织叠加。经过几十年的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我国经济保持了长期稳定增长的奇迹,但是许多行业领域也积累了大量风险隐患。例如,我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现在煤炭企业有4400多家,三分之一以上是瓦斯突出和高瓦斯矿井,有1500多家;非煤矿山有3万多座,80%以上都是安全基础能力差的小矿山;化工产业产值占世界的40%,生产企业11000多家,有重大危险源的企业将近7000家。再就是高层建筑,现在民用高层建筑有90多万栋,居世界第一;燃气管网管龄超过20年的有7万多公里;市政桥梁超过30年的有2.2万座,而且还有很多危旧桥需要更新改造。随着时间推移,有很多风险隐患进入集中暴露期,再加上现在储能电站、海上风电、氢能、玻璃栈道等新能源新业态不断涌现,新的风险也大量上升。例如, 全国化学储能电站有将近500座,很多建在城区,给安全监管带来很大压力。
从防灾减灾救灾方面来看,挑战主要来源于我国自然灾害多发频发的基本国情。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特点就是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大。2022年,我国自然灾害损失在历史上是最低的,尽管如此受灾人口依旧达到1.1亿多人次,直接损失近2400亿。我国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之间,所以地震活动较多,特别是现在城镇化加快发展,城市的高层建筑、高架桥、城市地铁、地下管网,还有一些危化品生产企业,一旦发生大震,后果不堪设想,所以现在防大震的压力不断增加。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明显增多,强降雨带来的防汛、城市内涝特别是山洪、滑坡、泥石流等,随时可能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目前,因为加强了生态文明建设,森林覆盖率不断提升,森林、草原防灭火压力不断加大。
破解安全生产领域“上热下冷”“政府热企业冷”难题
王祥喜指出,应急管理部努力以高水平安全服务高质量发展,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一是着力完善体系。细化落实部门“三管三必须”行业监管责任,对新业态新材料等可能带来的风险,及时明确主管部门的责任;强化企业主体责任落实,对高危行业央企、地方国企、民企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管理人员,开展安全管理能力考核。二是着力预防为主。突出抓安全风险的源头防控、常态管控、监测预警、工程治理,主动塑造有利于发展的安全环境。目前,已经实现对6900余家重大危险源危化品企业、3400家煤矿、2400家三等及以上尾矿库在线监测,出现异常自动报警,及时响应处置。三是着力专项整治。对矿山安全、消防安全、危化品安全突出问题集中开展针对性整治,紧盯电焊、切割等施工作业和露天矿边坡超设计施工作业、现场管理混乱等突出问题,对重点地区进行“四不两直”暗查暗访。四是着力提升能力。持续实施自然灾害防治重点工程,构建以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为主力、以专业救援队伍为协同、以军队应急力量为突击、以社会力量为辅助的中国特色应急救援力量体系。
2018年至2022年,全国生产安全事故总量和死亡人数比前5年分别下降80.8%、51.4%,自然灾害死亡失踪人数比前5年下降54.3%。应急管理部副部长宋元明表示,国务院安委会日前在全国开展部署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2023行动。与以往的专项行动相比较,全国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2023行动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突出“重大隐患”。二是突出“关键少数”。三是突出“先礼后兵”。四是突出“机制创新”。国务院安委会研究部署全国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2023行动,分三个层面来设计:企业主体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地方党委和政府领导责任。截至目前,各级各部门共检查企业单位120余万家,排查隐患460余万项,其中重大事故隐患1.9万余项,处罚金额7亿多元,责令停产整顿企业3.5万余家,对30.7万家企业开展帮扶指导,兑现举报奖励450余万元。
国家消防救援局政委徐平介绍说,全国集中开展消防安全重大风险隐患专项排查整治2023行动,针对容易造成群死群伤和重大社会影响的人员密集、敏感特殊、混合生产经营3类重点场所,聚焦违规动火施工、违规电气焊、违规使用保温材料和易燃可燃装修等8类突出问题,采取发动单位自查、组织基层排查、推动条线联查、深化消防检查等方式,落实严格执法整治、提请政府整治、舆论监督整治、信用监管整治等措施,全力消除重大火灾隐患,集中曝光违规施工、违规动火动焊作业及“厂中厂”、转包分包等突出问题。同时,坚持“抓大防小”思路,紧盯高层建筑、大型商业综合体等高风险场所和经营性自建房等低设防区域以及新业态、新领域,分类实施差异化监管,全链条、全要素、全过程协同防范。目前,全国消防安全重大风险隐患专项排查整治2023行动已经到了企业自查自改阶段,对于不知道、不学习、不自查自改的企业,将被列为严格执法的重点对象。同时,对存在问题企业的所在地政府,将以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名义发通报或督促整改函,综合运用“多暗访、多通报、多发督促函”这种形式,着力破解安全生产领域存在的“上热下冷”“政府热、企业冷”难题,切实提高风险隐患排查整改质量。
推进矿山智能化建设和地震预警网建设
矿山智能化建设是统筹发展和安全,提高矿山安全生产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举措,也是矿山安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国家矿山安监局局长黄锦生表示,应急管理部和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高度重视矿山智能化建设,主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强化顶层设计。会同有关部门出台了《关于加快煤矿智能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煤矿智能化建设指南》,《关于开展首批智能化示范煤矿建设的通知》等文件。二是完善标准体系。出台了《煤矿机器人重点研发目录》,推广5类38种煤矿机器人;组织编制《智能化矿山数据融合共享规范》,为智能化矿山建设建立统一的数据采集、传输、融合、共享标准规范。坚持需求导向、急需先行,指导各有关方面制定国家标准3项、行业标准25项、团体标准70项。三是加大政策资金支持。联合财政部,把矿山智能装备及机器人推广应用纳入矿山安全生产费用使用范围;积极协调科技部支持矿山机器人项目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立项;联合工信部将矿山领域机器人列入“机器人+”应用行动。四是发挥典型引领作用。分级分类推动建设一批标杆示范矿山,发布了首批智能掘进、巡检等20个矿山领域机器人典型应用场景。
目前,全国煤矿智能化采掘工作面已经达到1300余个,有智能化工作面的煤矿达到694处、产能每年21亿吨。智能化建设投资总规模接近2000亿元,已完成投资超过1000亿元,现场应用的煤矿机器人达到31种、1000台套,约300台无人驾驶车辆在30余处露天煤矿开展试验。228处非煤矿山在破碎、运输、给水排水、在线监测监控与研判等环节实现智能化。智能化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为0.024,不到平均水平的50%。后续国家矿山安监局将以少人无人为导向,以数字赋能为重点,通过智能化建设实现矿山开采地面化、室内化、平原化、少人化,推动各地区加快灾害严重矿山智能化建设步伐,进一步提高矿山本质安全水平。
中国工业报记者从发布会上了解到,我国大力推进地震预警网建设,目标是建立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观测网络,实现全国分钟级仪器地震烈度速报与重点地区秒级地震预警,为公众防灾避险和行业紧急处置提供服务,目前推进工程建设和服务取得重要进展。第一,突出科技创新。自主攻克多网融合、海量实时数据稳定秒级处理、多算法多中心综合决策、海量用户亚秒级信息发布等技术难题,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地震预警网,实现了分钟级地震速报向秒级地震预警的跨越式发展。第二,强化力量整合。与教育、广电等行业部门和地方党委政府形成组织实施合力,深化与国铁集团、中国铁塔、国家管网、华为公司、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等企业战略技术合作,融合共建中国地震预警“一张网”。第三,加强应用服务。秉持公益性、基础性定位,地震部门向全社会提供标准地震预警信息服务,鼓励支持规范行业部门、企业等,开展增值预警信息服务。目前,我国地震预警网建设工程已完成主体建设任务,建成15391个地震预警站,3个国家级中心、31个省级中心、173个地市级信息发布中心,形成了由台站观测、数据处理、信息服务、通讯网络、技术支持保障五大系统构成的中国地震预警网,并在京津冀、川滇闽等地区开展试点服务,预计2023年年底全部竣工验收。
编辑:李芊诺
责编:汪黄任
审核:王棕宝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