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壮大发展能级 苏州力争机器人及数控机床产业产值2025年破1800亿元

作者: 邹洁 发表时间:2022-09-23 15:15
分享到:

  中国工业报 邹洁

  9月2日,2022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大会暨苏州市机器人与智能制造产业创新集群推进大会在苏州市召开。大会上,苏州市发布了《苏州市培育发展机器人产业创新集群2025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力争苏州全市机器人及数控机床产业产值突破1800亿元,建成独具特色的机器人或数控机床产业基地3至5个。营业收入超10亿元的企业20家,超20亿元的企业10家,超50亿元的企业5家,创建机器人及数控机床技术创新策源地、高端制造集聚区和集成应用的样板城市。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秘书长、机器人分会执行理事长宋晓刚在大会致辞时表示,苏州市是我国机械零部件以及机器人与智能制造产业的重要集聚地,具备了机器人产业发展的良好基础,这是机器人产业发展大会选择在苏州召开的原因,也希望此次大会对促进苏州智能制造与机器人创新集聚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机器人产业基础良好

  苏州市市长吴庆文在大会致辞时介绍了苏州市的工业经济发展情况。他指出,作为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大市,去年苏州市规上工业产值达到4.13万亿元,其中电子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产业都是万亿级的产业集群。近些年,苏州市政府非常重视制造业的数字化改造,聚焦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的建设,加强政策扶持,优化创新生态,大力集聚创新载体、产业链龙头企业和高层次人才,全力打造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区和机器人产业发展高地,涌现出像科沃斯、博众精工、汇川技术等一批本土领军企业,形成了涵盖上游的零部件、中游的机器人本体,还有下游的系统集成这样一个全产业链体系,2021年苏州市位居中国机器人城市综合排名榜第三位。

  而为进一步打造机器人产业全国创新集聚第一区,苏州市这些年还加强优质项目招商引资工作,引进了一大批机器人关键零部件、高端智能装备、数字化智慧工厂、人才科创载体等优质项目,为苏州市机器人与智能制造产业创新集群发展积蓄了强劲动能。在此次大会上就有四批36个项目进行了现场签约,总投资达300亿元,签约项目包括:机器人数字化精密加工共享工厂项目、小空间智能机器人生产及研发基地项目、轻型协作机器人产业化项目、移动机器人驱控一体化设备项目、基于机器视觉与柔性抓取的复合机器人研发项目等。此外,经与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沟通协商,双方还决定在苏州市吴中区共建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大会吴中基地、机器人产业苏州创新中心,共同推动当地机器人产业蓬勃发展。

  吴庆文表示,“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大会是我国机器人领域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行业研究大会,已成为促进业内外沟通交流的年度盛事和重要平台,机械工业联合会把这样一个重要的会议放到苏州,既是对我们的信任,也是对我们的鼓励和鞭策。我们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快项目落地实施;进一步凝聚行业智慧,促进产业链协同,特别是解决一批卡脖子的零部件关键技术,推动机器人产业集群快速发展。”

  

   营造好生态壮大发展能级

  《苏州市培育发展机器人产业创新集群2025行动计划》不仅确定了苏州机器人产业的发展目标,也部署了发展重点和主要任务。苏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万利对此进行了解读。

  发展重点包括:在工业机器人领域重点发展通用关节型机器人、人机协作机器人、仓储物流机器人;在服务及特种机器人领域重点发展家用服务机器人、公共服务机器人、医用康养机器人、农业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在机器人核心零部件方面重点发展高精度减速器、驱控制一体化关节、高性能控制器、新型传感器、机器人专用芯片、末端执行器、机器人专用电缆;在集成应用及工业软件方面重点发展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服务及特种机器人系统集成、操作系统和工业软件、机器人云平台。在高档数控机床领域重点发展关键功能部件、数控金属切削机床、数控特种加工机床、数控金属成型机床。

  

   四大任务助推产业升级

  培育壮大产业发展能级。优化产业创新发展模式,结合苏州各地的产业基础,推动全市形成协同互动、特色突出、差异发展的集群布局。完善特色细分领域布局,推动各地围绕优势领域建立产业创新集群培育机制,加强重大项目招引,吸引高端资源,实现强链补链。培育龙头骨干企业,培育一批营业收入10亿元、20亿元、50亿元的骨干机器人及数控机床企业,大力培育该领域的专精特新企业。

  增强技术创新供给能力。支持前沿技术研究,加大基础性研发投入,引导产业链向仿生感知、微纳米机器人、人机交互等高端领域延伸,推进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到2025年关键零部件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认定市级以上机器人及数控机床领域首台(套)重大装备15个。强化知识产权内核支撑,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价值专利,扩大企业品牌国际影响力。完善产业创新载体建设,鼓励各地大力培育科技孵化型载体,新型研发机构和产学研的研发机构。

  构建人才梯队建设体系。加大高端人才引进,深入实施各类人才计划,积极向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拓展合作空间,吸引优秀的研发、运营团队,鼓励企业建立立案研发中心。注重技术技能人才培育,深化产教融合,探索建立实训基地、组织技能赛事。

  加大示范应用推广力度。拓展多元化应用场景,加快实施各类智能化改造项目,在医疗、救援、农业等领域重点布局服务和特种机器人的应用案例,加强高档数控机床在航空航天、汽车等产业领域的示范应用。打造产业标杆示范,分类分步实施一批突破性、带动性、示范性强的机器人试点示范项目,培育一批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标杆示范企业。

  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生态。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到2025年累计建成面向机器人及数控机床领域的技术标准、计量检测、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公共服务平台5家。深化区域协同创新,支持企业、行业协会、产业园区参加长三角一体化的联动发展,实施机器人及数控机床领域关键技术协同攻关。加强国际交流合作,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准入便利化水平,加快机器人在国际成熟场景落地。

作者:邹洁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