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许启金:重视存量产业工人的“转型升技”促进国家高质量创新发展
中国工业报记者 曹雅丽
“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是推进劳动关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我国是制造业大国,正在迈向制造业强国,要促进产业升级换代,实现经济转型发展,离不开‘两个轮子’的驱动。一是离不开科学技术创新引领;二要有能够驾驭、运用先进技术,源源不断的高素质、技能型产业工人队伍。” 全国政协委员、国网安徽宿州供电公司输电运检室带电作业班副班长许启金对中国工业报记者说。
“我来自生产一线,提案也来自生产一线,要把生产一线的建议带到北京,力争破解一些实际难题。”许启金表示,今年带来了一系列调研成果,建议高度重视存量产业工人素质和技能的“转型升级”,有利于形成第二次人口红利。
许启金表示,产业工人是干的主力军。现在突出问题是现有产业工人队伍总体的素质能力跟不上高端设备、数控技术和自动化、智能化生产的变化和要求,人的技能提升跟不上趟、有些跛腿。这个事不解决,“有事没人干”和“有人没事干”状况在转型换挡阶段会越来越严重。特别是今年受疫情影响,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重、难度大,企业生存和人员就业都会有压力。如何使广大的产业工人想干、能干、干成、干好,干得有尊严、干得很体面,关乎国家发展、关系百姓生活,更考验、检验社会劳动关系治理能力。加强已有顶层设计的施工作业,等不得、拖不起。
对此,许启金建议,要高度重视存量产业工人素质和技能的“转型升级”,激发国家二次人口红利。
一是把农民工真正纳入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体系。“我国农民工总量将近3亿,其中外出工作1.7亿,7500万跨省。从数量上看,更是当代产业工人的主体。政府部门、司法机关、工会群团组织更要有所倾斜和侧重,要在就业帮扶、技能提升、职业发展、职称荣誉、权益保护、参政议政等方面与传统产业工人一视同仁,无差别管理、一揽子建设。另外,还要把农业产业化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农业工人纳入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体系。” 许启金表示。
二是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真正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劳动的好风气。要建立激励机制,为做出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提高相应劳动报酬,充分体现高技能人才的获得感、归属感和主人翁地位。在政府和企业应设立人才培养成果奖,对在人才培养中做出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和单位予以表彰和奖励。让产业工人提升有途径、想学有支持、学成有待遇、做好有激励。
三是完善匹配产业升级的职业技能提升引导支持体系。建议建立发布匹配产业升级的技能类型等级需求指引或指数,由因“业”求人落到以“技”求人,引导产业工人学企业缺的,干自己会的。再从培训支持、等级鉴定、职称开放、薪酬待遇、荣誉激励等方面一揽子跟上,形成“人是企业需要的、干是自己擅长的”良性局面。提高关键岗位、生产一线岗位人员收入水平。
许启金表示,新兴产业是转型升级的重要领域,要特别关注和强化人工智能、网络技术,包括这次疫情防控中出现的新的经济形态带来的新型产业队伍的建设和灵活就业、多头就业的新型劳动关系管理。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