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第二架新舟60遥感飞机交付中国科学院

遥知携手远 精诚共飞跃
作者: 张华 发表时间:2021-02-28 11:51
分享到:

 

 

王莹

 

  11月27日,中航西飞民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西飞民机)与中国科学院(中科院)在西安阎良进行了国产新舟60遥感机交付验收。这是西飞民机向中科院交付的第二架新舟60遥感飞机。此次交付意味着双方携手开启战略合作的新里程,对推动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研究院各项遥感技术落地应用有着深远的意义。 

  

产研结合,飞机行业“变形金刚”

  多年以来,在中国领空执行遥感观测任务的只有2架奖状“S/II”型遥感机,拥有我国自主研发的遥感观测平台一直是中科院的重要目标和任务。早在“十一五”期间,研制国产遥感机就已经被列为十二个重大科技基础建设项目之一,这就是当时备受关注的“大科学工程”。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一流企业”等与民机发展密切相关的新思路、新决策陆续出台。“国产民机+国家重大项目”,成为我国飞机制造业与中科院贯彻国家战略,满足国计民生需要,全面推进建设航空强国目标实现的重要战略举措。

  新舟60飞机自2001年首飞以来,各项技术逐渐成熟,成为了国产遥感机平台的可靠选择。新舟60遥感机是以新舟60飞机为基础改装设计的航空遥感对地观测特种飞机。特种飞机的“特”就在于特殊、特别,为满足遥感机搭载不同功能设备及观测目的多样化的需求,相对原机体结构进行了较大工作量的改动。同时,为了保证遥感机尽早发挥其服务国计民生的重要作用,西飞民机与中国科学院按照民航当局相关要求,在改装新舟60飞机的基础上形成新舟60遥感平台基本型、遥感平台天线罩型、遥感平台桁架天线罩型、遥感平台副油箱型、遥感平台桁架型、遥感平台副油箱小天线罩型等6种不同状态。

  

史无前例,国内首创“一机六证”

  新舟60遥感机研制工作于2014年6月启动。面对三十多个品种、一百多台形状各异、重量不同的遥感设备,新舟60将每一种组合都能进行安装,从总体结构性能上全方面考虑,采用了多学科综合优化设计,针对各种组合进行计算验证,保证了整个项目的研制进度。

  新舟60遥感飞机研制在国内首创“一机六证”并行适航审查验证工作,飞机的6种取证构型状态之间相互包含又有区别,每两种状态之间还需要快速转换,这对飞机的构型管理、生产管理、适航管理和审查验证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对AEG审查工作也带来非常大的难度,最终在适航审定局方和AEG局方的帮助下,最终圆满完成了6个构型的适航验证和持续适航资料的审查工作。

  

从无到有,有力填补“技术空白”

  本次交付的新舟60遥感机是中国首次自主研发的高性能遥感平台,是国家遥感观测领域从无到有的一次“质变”。依托新舟60遥感机平台,中科院将打造属于“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之一的“航空遥感系统”,充分利用遥感机平台,加载先进的光学遥感、微波遥感设备和环境大气专用遥感设备,使其成为开展我国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有效技术手段,以及提高和发展我国遥感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实验平台。建成后将成为我国飞行性能最好、遥感设备集成度最高、观测效率最高、空中作业时间最长、航程最大、具有在我国大部分领土飞行作业能力的高性能航空遥感系统。

  新舟遥感平台是综合性能最强、使用范围最广,技术指标最先进的具备综合性遥感探测功能的首型国产遥感飞机,填补了国内具有长航程、多任务、多功能、多观察窗口的大中型航空遥感飞机研制空白。新舟60遥感机正式服役后,将被用于执行科学实验和国家航空遥感基础数据获取等任务,以获取资料范围大、速度快、周期短、受限少等航空遥感优势,服务于农林资料调查、地质矿产勘测,水文、环境监测评价以及对抗自然灾害、测绘制图等诸多领域。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新舟60遥感机将纵跃高天,在农业、探矿、环境、交通等众多领域大显身手!

  新舟60遥感飞机研制从合同确定到适航取证历时近5年时间,克服了众多困难,突破了飞机气动外形优化、结构变形控制、大型多频段天线罩研制、副油箱挂载投放等关键技术,最终在民航西北地区管理局、试飞中心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完成了飞机研制、验证和适航取证工作,创造了“一机六证”的构型管理和适航管理模式。飞机的改装设计、生产与试飞严格遵循中国民航局的适航规章和技术标准,为后续多用途飞机的研制和管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该项目研制过程中积累的大量研制经验和技术方法,可以为后续特种飞机研制提供指导。新舟60遥感飞机的成功研制,填补了我国在该项领域的空白,一改国外国产飞机形象;国产民机与遥感科学的联手必将推动我国环境探测、灾害预防以及遥感遥测事业取得更大更快发展。

 

作者:张华

分享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