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湖北襄阳市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坚持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转型跨越,极大地调动了全市人民的积极性,各项产业风生水起,经济形势发展喜人。这是中国工业报记者日前从湖北省人民政府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的。
据了解,襄阳是全国和湖北省重要的老工业基地,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特色鲜明、结构完善的工业体系,被国家工信部列为全国40个重点联系的工业城市之一,有3个全国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工业是襄阳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是建设“长江经济带重要绿色增长极”和“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汉江流域中心城市”的核心支撑。
工业经济运行稳中有进
2017年,襄阳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2%。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2.3%,汽车等主导产业稳定增长,形势向好。汽车制造业产值增长13.5%,装备制造业产值增长13.9%,冶金建材业产值增长15.9%,增幅分别比2016年提高3.6个、1.0个、4.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高新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2%,保持较快增长。高耗能行业产值增长10.0%,增幅比2016年回落1.4个百分点,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16年的17.8%下降至17.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率达到97.8%,比2016年提高0.3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4个百分点。工业用电量89亿千瓦时,增长5.7%,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9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11.3%,利润总额增长0.5%。2018年1-4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2%,比2017年底提高1个百分点。工业投资同比增长 17.4%,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9个百分点,技改投资同比增长70.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2个百分点。全市工业用电量27.65亿千瓦时,比去年同期增长5.98%,环比提高2.84个百分点,高于全省2.26个百分点。全市实现工业增值税24.8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5.7%,保持了两位数增长。
汽车产业成为“龙头”
襄阳是全国重要的汽车制造业基地、“中国织造名城”和三线军工企事业单位聚集地,结合襄阳工业发展基础和未来产业发展趋势,该市委、市政府做出了构建“一个龙头、六大支柱”产业体系的决策部署,以汽车产业为龙头,农产品深加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医药化工、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为支柱的主导产业体系正在加快建设。
该市处在湖北汽车工业走廊中心位置,是一座新兴汽车城。目前已形成集研发、生产、试验、检测为一体的汽车产业链,以及乘用车、商用车、客车、改装车和汽车零部件总成、传统汽车与新能源汽车皆有的品系较为齐全的产品体系。襄阳是亚洲最大的中重型车桥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汽车动力生产基地和全国五个豪华车生产基地之一,建设有规模位居亚洲前列、国内领先的汽车试验场,产能达到整车50余万辆、车桥100余万根、发动机100余万台。新能源乘用车已拓展为5个品牌(东风俊风、众泰E200、雅致新能源EQ1、EQ3、17新卡通),成为国家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2017年,襄阳市汽车整车产量311295辆,创下历史新高。其中新能源汽车整车产量达32346辆,同比增长105%。
农产品深加工产业规模不断壮大
襄阳是全国产粮大市,是汉江流域首个粮食总产过百亿斤城市;纺织产业综合实力多年来位居全省第一,产值占全省1/6左右。襄阳把农产品深加工产业作为接一连三、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作为建设现代农业强市和万亿工业强市的关键突破口,产业地位成为经济格局主要支柱。农产品深加工产业拥有规模以上企业559家,其中过10亿元的企业42家,过50亿元的企业2家(中兴绿色、三杰粮油),过百亿的企业1家(襄大农牧)。全市年产白酒3.8万千升,纱线79万吨,坯布31.2亿米,服装7195万件。近年来全市农产品加工产业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大山合公司“脂老虎”饼干、香园食品果酱和罐头、际华三五四二莫代尔床上用品,产品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远销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利美、银河、雅新、博诚等一大批纺织企业踊跃开展智能化改造,推广“机器换人”,提高了生产效率,实现了节本增效。2017年12月,襄阳市被工信部授予全国消费品工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战略示范城市,湖北省仅此一家。2017年,全市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完成产值1630亿元,同比增长11.6%。其中:食品加工业925.5亿元,纺织服装产业578.5亿元,轻工制造业137.8亿元,分别增长11.8%、11.2%和15.7%。
电子信息产业蓬勃发展
襄阳市电子信息产业主要有蓄电池、汽车电子、机电控制与电能优化设备、电子原材料及元器件、消费电子、软件及信息服务等9大门类,现有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企业116家,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企业100余家。2017年完成总产值580亿元,同比增长15%。技术平台加快构建,60%的电子信息制造业企业建有研发中心,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家,博士后工作站3个;重点产品行业领先,拥有多个“第一”。如:骆驼蓄电池公司的机动车启动用铅酸蓄电池产销量居全国第一,大力、追日、万洲等企业的电机启动与控制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达70%,东风仪表公司的汽车仪表和传感器、台基半导体公司的功率半导体产销量均居国内同行业前列;新兴业态加速布局,随着华为公司华中大区企业云中心、中国移动“四个中心”、锦云公司中部呼叫城相继建成运营,华为、甲骨文、航天二院、中兴通讯、软通动力等知名企业在我市布局,“襄阳云谷”在全国知名度日益提升;区域地位优势凸显,我市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占全省行业比重11%,仅次于武汉居全省第二,国家级和省级两化融合试点示范企业、国家级两化融合贯标试点示范企业数量均仅次于武汉位居全省第二,先后获得“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城市”双试点城市、“国家信息消费试点城市”、“国家信息惠民试点城市”和“国家电子商务试点城市”等“国牌”,在产业地位和影响力等方面均居汉江流域城市(除武汉以外)首位。
智能制造初具规模
经过多年的发展,襄阳市目前已形成了以航空航天装备、轨道交通装备、智能制造装备、节能环保装备为主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以零部件加工、轴承、模具、铸锻件为主的四基产业;以工程机械、电气装备、农机装备、应急安全产业为主的专用设备制造业;同时在轻工纺织、电子信息、医药化工等行业也具有广泛开展智能制造的产业基础。以专业平台帮扶智能制造。依托华科工研院、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中科院中科培训襄阳中心等平台,组织智能制造暨机器换人企业家跨界对话、智能制造培训讲座和智能化改造对标诊断,江山重工、新火炬、襄轴、万洲电气等一批重点龙头企业积极参与智能化改造,智能制造初具规模。以示范带动引导智能制造。建立了100余家企业智能制造项目库。2017年,该市卫东工业雷管一体化智能制造生产线、三环锻造汽车精密锻件智能制造、万洲电气智能控制与能效优化管理服务等8个项目成功申报湖北省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今年5月15日,襄阳市召开了智能化改造现场会,组织50余家企业现场参观了中航精机航嘉麦格纳工厂智能化改造项目、新火炬科技智能化改造项目,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和示范效应。
此外,该市还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产品转型升级等方面狠下功夫,均取得了显著的业绩。
谈及下一步发展,该市新闻发言人在会上表示,将全面落实十九大精神,进一步深化改革,坚持工业发展新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转型跨越,着力打造万亿工业强市,力争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赢得发展先机。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