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印发的《国务院关于促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了高新区“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发展方向,指出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将国家高新区建设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今年以来,青岛高新区坚持以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科创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新建市级技术创新中心29家,占全市总量的21.8%;高企上市培育入库企业12家,占全市19.3%,其中高测股份科创板上市,成为全市第二家科创板上市企业;申报山东省新型研发机构9家,占全市20%;组织56家企业参加第九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青岛赛区)暨2020青岛全球创新创业大赛,约占全市20%,报名企业全市领先。
科技创新,是青岛高新区的显著标签。如何在新一轮改革下肩负使命担当,又该怎样最大限度增强发展驱动力,青岛高新区正竖起科技创新的大旗,不断裂变新要素、催生新动能,增强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
争创一流 稳居高新区第一阵列
今年1月,最新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结果公布,青岛高新区排名列全国第13位,其中可持续发展能力位列全国第三,国际化和参与全球竞争能力全国第七,同时在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国际创新成果产出效益及企业品牌建设等方面获科技部火炬中心点赞。
4月,《2019年双创示范基地建设与进展情况评估报告》发布,青岛高新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在双创示范基地中总评第12位,在高新区和经开区范畴中总评第8位,稳居第一阵列。
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对2019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予以督查激励的通报》,青岛高新区作为全省唯一获评开发区、全市唯一单位,获国务院督查激励。
7月,高新区作为全市唯一获批科技部“科技抗疫-先进技术推广应用‘百城百园’行动”“百园”建设,汉唐生物和海特生物的两个项目获中央引导地方资金支持……
仅仅半年,青岛高新区频繁荣获“国奖”,在国家高新区阵列中独树一帜,这不仅是对区域发展成绩的认可和鼓励,也体现了全区奋勇向前、争创一流的干事创业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青岛‘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中央赋予青岛建设上合示范区、山东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等国家使命,青岛迎来了重大发展机遇。站在这个新的历史起点,同样也是青岛高新区机构改革后的第一年,作为全市科技创新的排头兵,青岛高新区正逐步探索完善以科技创新引领区域发展的实践路径,走出了一条“变道超车”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搭建平台 抢占创新战略高地
日前,青岛智兴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传来喜讯。经过前后三十多次的改进和创新,公司研发出质量比肩国外产品、价格只有国外产品三分之一的医疗器械产品蓝钳,获得A轮千万融资,这也是今年继创捷中云科技、慧拓智能等之后,高新区再获得千万融资的企业。
“科技创新,需要平台真正发挥‘乘法’作用,这不是简单地做表面功夫,而是与企业共同成长,有效链接产业、资金、人才、技术等各方资源。”科技创新部副部长孙冠妮表示。作为全市创新创业高地,青岛高新区各孵化载体资源整合力和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青岛工研院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获全市科技企业孵化器考核A类评定,专业化“名片”园区建设项目获得2020年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资金支持;百度(青岛)智创基地新获批国家级众创空间,嘉星晶电半导体产业平台入列2020年国家“双创”支撑平台建设项目并获得国家2500万专项资金支持,中国智谷高新区人工智能中心、中关村医学工程转化中心山东区域产业基地暨总部基地、海尔(高新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2.0、光谷创业咖啡小米生态链加速器等优质产业载体平台项目落地……各类创新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成长,成为科技创新的强力助推器。
拥有“科教产”融合能力的园区,同样是平台思维的生动展现。落实青岛市政府的工作部署,青岛高新区在中、西片区规划建设了科教产融合园区,一片郁郁葱葱的“热带雨林”呼之欲出。
青岛高新区中片区重点依托中科系院所、国家大学科技园等科教资源及载体,瞄准人工智能+智能制造、超高清视频、信息安全自主可控、区块链等细分领域,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西片区依托康复大学等科教资源及相关产业基础,聚焦人工智能+康养、医疗康复高端设备、康养大数据、智慧医疗等细分方向,打造康养医疗产业集聚高地。
同时,新政策也第一时间与平台、服务迅速集成,为科技创新保驾护航。上半年,青岛高新区修订印发《青岛高新区建设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资金管理细则》,探索出台《青岛高新区专业产业园认定管理办法》,发布《青岛高新区产业载体项目招商手册》,引导和规范产业园区专业化建设、发展。
半年的实践,让“平台思维”变成了现实的模板,充满创新气质的青岛高新区更具与时俱进的创新力和竞争力,“乔木”参天、“灌木”茁壮、“小草”葱郁的创新生态环境正进一步形成。
培育产业 提升科技支撑能力
“截至目前,高新区累计培育高新技术企业282家,高企上市培育入库企业12家,占全市总量的1/5,其中高测股份顺利在科创板上市。”谈及青岛高新区培育入库的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部高企工作专班相关负责人陶瀚超如数家珍。今年以来,专班聚焦高企认定及培育,累计完成2528家企业筛查,筛选高企储备企业497家,完成其中455家重点企业实地走访调研,常态化开展辅导进载体及科技型企业结对帮扶等活动。
“我们能感觉到,青岛高新区这半年来变化很大,在很短的时间里释放出更大活力,成为一方创新创业的热土。”青岛悟牛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运营总监房克说。作为高新区自主培育的科技型企业,悟牛智能半年来业务走遍全国20个省份,完成了从0到1,从1到100的迅速成长。
培育本土科技力量的同时,青岛高新区注重对科技龙头企业“筑巢引凤”。上半年,新引进高强纤维增强复合膜材料装备产研一体化、猎豹AI赋能汽车后产业互联网平台基地、光导新能源总部基地、国防行业智能情报分析处理、海芬生物消毒制剂产研基地、润扬环境全国总部基地等优质高端项目9个。
科技企业蓬勃发展,为形成产业集群打好了底子,而对于产业集群的顺势引导,将进一步完善产业链条,形成发展“新引擎”。为推动各类产业成集群发展,立足全区主导产业布局及已有产业发展基础,青岛高新区正探索建设升级版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及医疗器械制造、高端装备制造等创新型产业集群。
优化服务 营造创新良好生态
在青岛,“蓝贝”是创业圈一个响当当的名字。半年来,“蓝贝”活动周周活跃、月月精彩,从未停止服务企业的脚步。
上半年,青岛高新区累计开展“蓝贝·科技成果汇”“蓝贝·高企汇”“蓝贝•双创汇”等系列线上活动近70场,“蓝贝家族”提供的各项服务渗透企业发展的方方面面,服务创客近万余次。蓝贝·“创客中国”(青岛赛区)暨第六届“市长杯”中小企业创新大赛高新区初赛顺利开赛,59个优秀创新创业项目参赛角逐,高新区“以赛选优”“以赛促优”呈现新局面。6月,蓝贝科创品牌新获评省级优质品牌。与此同时,“蓝贝•云招商”APP正紧锣密鼓地开发,为青岛高新区全球招商提供智能化平台支撑。
面对企业,主动出击、靠前服务是“蓝贝”一以贯之的精神,也是青岛高新区科技创新工作一直以来的习惯。
围绕全市科技成果转化、交易“双高地”建设目标,青岛高新区联合国际领先的科技创新创业综合生态服务平台—36氪打造了“2020青岛高新区新技术、新产品宣传推介”专题平台,精准面向技术成果上下游和10000多家国内知名投资人、企业家精准展示高新区科技成果,累计推送量超过200万次,实现企业和投资机构对接率近40%。
接下来,青岛高新区将继续加大科技型企业培育力度,推动科技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持续拓展“蓝贝”科创品牌,通过实打实的政策措施、心贴心的项目服务,激发创新创业的澎湃动力。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