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阶段,包括光伏、风电在内的可再生能源与储能的融合是储能行业最重要的方向之一,同时光伏、风电储能系统也是能源互联网领域重要的发展路径。为进一步做好储能与应用结合工作,近日,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主办、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能源互联网设备与技术分会承办的2018中国“光伏+储能”技术融合创新应用大会在北京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杨裕生指出,我国能源的出路在于发展可再生能源发电,但可再生能源特别是太阳能发电无法恒定,必需有储能装置配套运行。
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发展中心博士刘坚介绍,我国分布式光伏资源潜力保守估计在2370吉瓦、乐观估计在6966吉瓦。其中,城市分布式光伏资源潜力在381~1142吉瓦、交通运输分布式光伏资源潜力在741~2080吉瓦、农业分布式光伏资源潜力在1248~3744吉瓦,乐观年发电量近7万亿千瓦时,超过2050年电力消费总需求的50%。
我国能源转型将对传统能源体系产生颠覆性影响,间歇性、分散式能源造成了明显的供需失衡,支持可再生能源并网,提高传统电力效率、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储能技术都有助于解决这些问题。但储能技术路线较多,成套系统解决方案尚未成熟,储能商业模式仍处于探索阶段。杨裕生表示,作为可再生能源,太阳能可以光转电能,1千瓦每年可以减排二氧化碳2吨,但太阳能发电与用电不同步,需要有储能装置调节。其中,化学储能装置(电池)能效高、机动灵活,规模可大可小,进步快,缺点是寿命较短,电压低。目前,我国将大规模储能电池要求的性能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是高安全性;第二是高转换效率、长循环寿命、价格低廉、使用方便;第三是资源丰富、环境友好、可耐寒热、高比价量、高比功率。针对评价要素,必须推进技术进步,但现在规模储能用电池安全性令人担忧,应把安全放在储能电池的第一位。
杨裕生认为,影响储能电池安全的因素有电池的品种、电池的总容量、电池的比能量、电池的设计水平、电池的生产质量、电池使用时间的长短、电池安全措施的有效性、电池使用的合理性以及其他意外因素。但储能电池安全性是一个事故概率问题,世界上绝对安全的电池是没有的,各种电池都可能发生燃烧、爆炸事故,当然各种电池的安全性差别很大。首先,要承认电池组像汽油箱一样,是一种含高能物质的部件,有危险性的本质;其次,要将使用电池作为使用易燃、易爆物品和高电压器件一样对待;最后,要认真研究降低电池事故概率的措施。
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科技部、工信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的《关于促进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发展储能的五项重点任务,一方面是要推进储能技术装备研发示范,另一方面是推动储能在可再生能源、电力系统、用能智能化、能源互联网领域的应用。作为储能行业第一部纲领性文件,《关于促进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储能发展要与应用深度融合,在应用中探索新技术、新模式,研究新机制、新政策。刘坚认为,推动光伏发展主要在于:一是产业推动,二是商业模式,三是技术研发,四是放电价格,五是市场交易。
请输入验证码